委外專案開發實務經驗讓我學習到從專案開發前的RFP撰寫、公開招標、廠商駐點、系統開發到最後的專案驗收等流程。在標準化的專案執行層面,除了人員訪談、需求分析、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程式開發、整合測試與系統上線外,在實務執行上我發現其實是不太夠的,我們必須在現在有的標準流程上多納入一個使用者行為分析,這個分析必須要著重在系統使用者的使用型態。往往IT專案的SOP為了有效控管專案進度與開發人力的分配,避免重複開發或是需求不明,都會在人員訪談、需求分析、系統分析上面下許多的功夫,要求使用者再三確認,但是真正上線後能夠讓使用者滿意的卻很有限。一個標準的系統分析師一定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畫出系統流程圖與程式規格,但是往往忽略到使用者本身的使用行為而造成日後的異動頻繁。

   一個有效的專案管理除了遵循標準的專案執行週期外,必須多考慮到使用者的行為分析,除了基本的使用者人數分析外,我們必須要多增加幾個重要的變數就是使用者的電腦素養、使用者意願、使用者誘因及使用者習慣。大型專案計畫的評估大部分都著重在成本評估、人員評估、時程評估與風險管理,但是這些評估都是以專案開發單方面角度來看,而忘記用最重要的一群也就是未來系統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使用者在訪談階段洋洋灑灑所說的需求,雖然有完整的確認流程,但是正式上線呈現後,往往比不上一句「怎麼跟我當初想的不一樣」,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因為「改變」總是困難的,要讓使用者跳脫原本的使用習慣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減少使用者說出「怎麼跟我當初想的不一樣」,就成了決定專案開發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近一步來看這句話「怎麼跟我當初想的不一樣」,其中有一個關鍵字就是「」,一個系統分析師要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想、要以使用者的資訊素養來想、要以使用者的意願來想、要以使用者的誘因來想,及要以使用者的習慣來想。一般使用者的電腦知識一定沒有專業系統分析師了解的多,所以在表達上就有一定的落差,系統分析師如果沒有以使用者的觀點來看,這樣子的落差只會越來越大。了解使用者的資訊素養、使用意願、改變誘因、操作習慣便是專案管理上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arrow
arrow

    yansi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